首页 > 资讯 > 正文

核辐射对人的伤害|39解读核辐射飘向中国后的谣言

来源:资讯   2018-11-02 19:14:24

自3月11日日本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来,核辐射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在我国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宁夏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在经历过盐价哄抬,疯狂抢盐后,人们看到这则新闻总会感到心中有些不安。面对这场世界性的灾难,如何理智应对、有效防护,而不盲目跟风呢?小编带你一一解读。

福岛核辐射危害有多大?

核辐射即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导致基因突变、组织损伤等。目前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铯和碘,专家认为很可能也有氮和氩的泄出。放射性碘主要损害甲状腺,引发甲状腺癌等疾病,放射性铯则主要导致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而放射性氮的半衰期很短(几秒内便会衰变),因此对人体的影响不大,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前阵子关于3号机组使用的MOX燃料中放射性钚具有剧毒的说法很是盛行,不过如今也被科学揭穿了真面目,而且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迹象显示铀或钚泄漏。

尽管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巨大,但其造成的损害却取决于暴露于辐射中的时间及辐射强度。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世界人均天然辐射本底剂量是2.4mSv/年,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Sv时,才会出现急性放射病等健康效应,而一次性遭受4Sv放射剂量则可能致死。尽管福岛核事故中已有放射性物质释放,但并未达到如此高的辐射水平,且辐射峰值也不会持久。其中人们关心的核辐射的扩散范围,主要取决于风速、风向及其他气候条件,且随着与辐射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辐射强度也会逐渐衰减。据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30日18:00继续发布的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环境辐射水平仍在本底范围内,日本核电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这样看来,“未雨绸缪”并非最好的选择,聪明的做法应是密切关注国家辐射监测网络发布的数据,一旦超标再采取相应措施。

遭遇核辐射时的正确防护

一、早期防护措施:

早期是指核辐射事件发生后的1-2天内,此期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

1.隐蔽:隐蔽指停留或进入室内,关闭门窗及通风系统。在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铅板、钢板或墙壁都能有效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大多数建筑物可使建筑物内的人员吸入剂量降低一半,但值得注意的是,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这是因为隐蔽一段时间至烟尘通过后,室内空气中的放射性核素浓度会上升,此时通风显得非常重要,可使室内空气中放射性浓度降低至室外较清洁的水平。

2.呼吸道防护: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剂量减少约90%。

3.体表防护:可利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眼镜、帽子、围巾、雨衣、手套、靴子等,以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4.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后的补救措施:应立即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用温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密封于塑料袋中,放在远离生物的安全之处,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

5.放射性散布事件的应对:出现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空气流时,切忌不能迎着风,也不能顺着风跑,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如果下雨,则应在第一个24小时内呆在室内,并关闭门窗。

6.服用稳定性碘(碘化钾):事故发生前或在遭受核辐射后立即服用碘化钾可使甲状腺的碘含量达到饱和,以避免其对放射性碘的吸收。但是,碘片的服用需要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随意服用可能导致碘超标,造成甲状腺肿大等疾病。而含碘量较低的药物,对防辐射并无作用。涂碘酒防辐射的做法则是无稽之谈,碘必须内服才能在甲状腺中富集,否则毫无作用。中国疾控中心也对服碘发表了声明:碘片的服用要根据政府的指示,只有政府在评估事故状态以后才能决定是否需要服用碘片。不能仅凭个人主观臆断或因恐惧而擅自服用。

7.防止食入受污染的食物或水: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会沉积在食物表面,使其带有放射性。但包装严密(如罐装、塑料袋封装等)的食物则不会受到核污染。

8.撤离:若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

二、中期防护措施:

中期是指事件得到控制后几天到几个月的时间,此期的主要特点是不可控制的大气释放已停止,但已有大量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因此,主要的辐射来源于沉积于地面的放射性物质造成的外照射,以及食入污染食品后的内照射。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中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但在食物及饮水方面还应提高警惕,因为到核事故中后期,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土壤、水源(河流、海水等)中,并进入生长在其中的生物(植物、牲畜、水生生物)体内,因此,应控制进出口通路,对辐射超标地区的食物进行严格检疫,当其放射性浓度超标时则应禁止或限制食用。

此外,由于重大灾难易引起人们的恐惧心理,尤其是那些直接卷入灾难或丧亲、财产损失的幸存者,更易产生心理障碍,因此,应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心理指导,为其安排心理治疗。

三、睌期防护措施:

晚期也即恢复期,可能持续几月到几年的时间,此期的特点是长半衰期的放射性核素已进入环境和食物链中,主要的辐射途径为污染食品的食入和再悬浮物质的吸入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方面,仍应加强控制进出口通路、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进行地区去污等。而此阶段的的主要任务则是恢复行动,使受影响地区及早恢复正常生活

现在,面对核辐射,您是否已经有点底气了呢?在这个“隐形杀手”面前,过度恐慌和盲目跟风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使事态恶化。只有保持良好冷静的心态,掌握正确的防护措施,及时关注官方的报道以及政府的决定和通知,团结一致,才能在这场战役中立于不败之地。

疑问解读:海鲜还能吃吗?

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有多少放射性物质会进入附近水域?我们还能放心吃海鲜吗?虽然目前日本方面还没有公开确切的数据,但了解以往几次核事故的资料也许会让我们心里有底。

让我们回顾一下1986年春天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的事情:

事故之后,大量铯137Cs进入了核电站周围的河流和湖泊。事故后的第一年,在那些以水底碎屑或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杂食性鱼类中,铯 137Cs的含量最高。随后,在1987-1988年,捕食性的鱼类(那些以别的鱼为食的鱼)中的铯137Cs含量开始增高,这说明137Cs可以随着食物链传递。铯137Cs主要富集在鱼的肌肉组织中,鱼的其它部分,如鳞片、消化道、性腺等也会吸附铯137Cs,但这些地方的浓度会逐年显著降低,只有肌肉中的铯137Cs水平下降很少。因此,对于放射性元素来说,生物富集作用比单纯的吸附作用造成的问题大得多。

最严重的情况:吃了切尔诺贝利的鱼会怎样?

研究人员测量了1987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冷却池中的梭吻鲈(Sandersp.)。梭吻鲈是一种捕食性鱼类,它们的肌肉组织中的137Cs含量最高可接近270000Bq/kg(Bq即贝克勒尔,这是一个衡量放射性活度的单位)。也就是说每千克鱼肉中,每秒有270000个137Cs原子核正在放射性衰变。一个137Cs原子核衰变放出的β和γ辐射能量大约是1.174MeV。(eV即电子伏特,将一个自由电子通过1伏特的电压加速后的获得的动能。1MeV=1.602×10^13J)

简单计算一下,如果一个体重50kg的人,吃了1kg这样的鱼肉,他将受到的辐射当量剂量大约是3.645μSv/h,也就是每小时3.645微希,这个强度大约是3月15日北京市平均辐射水平的47倍(当日福岛核电站上空的辐射是23.72μSv/h)。如果把这个数字与X光胸透相比——接受一次X光胸透检查,受到的辐射剂量是50μSv ——似乎胸透所受的辐射比吃鱼要大很多。可问题是,胸透只是一次的辐射剂量,而人吃下去那条鱼以后,会被辐射很长时间:吃下这1kg鱼,24小时后所受到的辐射强度就已经超过照一次胸透了,如果不能及时排出这些137Cs(别忘了食物链富集,至少梭吻鲈肌肉中的137Cs几年内都没有显著降低),相当于此后几年每天胸透一次,137Cs的半衰期可是30年啊。

福岛核事故的影响大概有多大?

很多人在说“福岛不会成为下一个切尔诺贝利”。那么,就算福岛核事故真有切尔诺贝利那么大的影响,又如何呢?福岛核电站如果能对水体造成污染,它污染的主要是海水。由于海洋的开放性和稀释作用,它受到的污染会相对较轻。通常受污染最为严重的是封闭水体,如湖泊。

在1992-1993年,俄罗斯科学院的研究团队比较了几个受到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地区淡水鱼肌肉组织中的铯137Cs含量,发现河流中的鱼受到的污染比湖泊中的鱼要轻,这显然与水体的开放程度有关。

此外,空间距离也是降低137Cs污染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在离核电站最近的冷却池中,梭吻鲈肌肉中137Cs的含量可达270000Bq/kg,然而在下游约60km外的基辅水库(Kiev Reservoir),那里的梭吻鲈肌肉中137Cs的含量最高只有大约100Bq/kg了(1988年),再往下游约80km,卡涅夫水库(Kanev Reservoir)中的梭吻鲈肌肉中137Cs的含量仅达20Bq/kg(1987年),而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拟定的食品安全规定中,包括鱼肉在内的食物的放射性含量国际贸易标准是1000Bq/kg。

研究人员还发现,不同河流和湖泊的鱼肌肉组织中的放射性铯与水中的钾含量是呈反比的。由于铯主要是作为与钾类似的元素进入肌肉中,水中的钾越多,鱼肉中的铯就越少。在正常情况下,全世界淡水鱼肌肉组织中137Cs的含量大约是200-1000Bq/kg,而海鱼中这个量只有0.4-3.3Bq/kg。海水中高含量的钾是让137Cs难以富集的原因。

考虑过最坏的情况,回过头看,福岛核事故的污染也许根本不可能达到切尔诺贝利的程度。根据朝日新闻的最新消息,福岛核事件的事故级别为5级,与美国的三哩岛事故相同。在三哩岛事故后,除了短期内很少的放射性碘(131I1.51Bq/kg)污染了当地的牛奶以外,几乎没有什么长期的环境影响。

吃海鲜不必担心核污染

中国所属的海域,距离福岛第一核电站都在1000km以外,加上海水中高含量的钾,以及整个太平洋强大的稀释能力,吃国产海鲜是不用担心来自福岛的污染的。当然,吃海鲜有很多其它值得担心的问题,这里我们就不展开了。

从这个环球科技观光团小组贴可以看到,福岛事故后,日本厚生劳动省对食物中的辐射指标作了严格规定,鱼类中的137Cs含量不能超过500Bq/kg——这是1989年WHO标准限量的一半,而我国1994年的食品国家标准是800Bq/kg。如果这些标准能够很好地执行,我们也完全不必担心来自日本的海鲜的辐射问题。

谣言粉碎:辐射物质放射性钚是世界首毒

就在昨天,日本原子能安全保安院宣布:福岛第一核电站区域内土壤中检测出了放射性钚(Pu),难道人类都要悲剧了吗?虽然钚确实有毒,但是他其实还没有砒霜毒性强。而因单次过量摄入钚而引发的死亡案例,至今都未曾出现。

日本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29日表示,从福岛第一核电站区域内土壤中检测出放射性钚,而土壤样本中钚的浓度为0.54Bq/kg至每公斤0.18Bq/kg不等。海内外早有传说,钚是世界上最毒的材料,难道全人类都身处险境了吗?当然不会。

钚还不如砒霜毒

根据美国能源局的资料,如果毒性指的是人服入后产生的致命作用,那么钚其实并不很毒。至少绝对比不上某些毒蘑菇和砒霜这种只要少量就立刻致命的东西。对于钚这样的放射性元素,毒性通常指的是放射性对生物组织的破坏。钚的放射性主要来自alpha粒子,不过这类辐射连一张纸或者几厘米的空气都无法穿透。一般来说也不会透过你的衣服和皮肤。

实际上,我们唯一值得担心的是那些可能会通过呼吸而吸入的钚微粒(口服的危害相对比较小)。钚及它的大部分同位素的半衰期都很长,所以它们基本上注定要留在体内一辈子了,长期对身体造成辐射影响。

不过低剂量的钚与其它放射性物质其实没有什么区别,即使发病往往也是很多年以后了。根据维基百科上的介绍,当吸收的有效辐射剂量达到400mSv时,肺癌发生的概率才会开始提高。

并无因单次吸入或者服入钚致死案例。

虽然很多人体内都发现有一定剂量的钚,但从来没有因为吸入或者服入钚而致死的案例。而也曾有一些人体试验曾评估过钚的毒性。

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与钚有关的人体试验有两组,一组是1940年代中后期,美国在没有告知试验对象的情况下,对18个活人(主要是病人、囚犯和穷人)进行了极为不人道的钚血液注入试验并检验它的危害性。这个试验直到90年代中期才被曝光,揭露此事的一本书《钚档案:冷战时期美国的秘密医学实验》引起了轰动并获普利策奖。

这些活人小白鼠中的一些人很快就死了(其中一些病人本身就是濒死的),有的则在虚弱的状态下痛苦地活了几十年,还有些人则生下了畸形的孩子。当然这种钚直接进入血液的极端的情况应该不会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第二组试验是对1944年-1945年间参与曼哈顿计划的26位工作人员的跟踪调查,由于当年的防护标准比较差,这些人在工作中吸入了大约0.043微克到3微克(110Bq到6960Bq)不等的钚。到1986年,还有22人活着(平均寿命是66岁),死亡的4个人原因分别是:肺癌、意外事故和心脏病(2例),到1990年,又增加3例死亡,分别是肺癌、心脏病和骨癌。由于骨癌比较罕见,所以这被认为是与钚关系比较密切的死亡。虽然两例肺癌可能与钚有关,但是由于他们都有吸烟史,因此无法确定。

我们不能否认钚当然是一种危险的放射性物质,但是说它是“世界首毒”肯定是不正确的。总的来说,钚的毒性基本上和神经毒气差不多。

自3月11日日本强震导致福岛核电站核泄漏来,核辐射的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近日,在我国上海、天津、重庆、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河南、广东、广西、四川、陕西、宁夏部分地区空气中监测到来自日本核事故释放出的极微量人工放射性核素碘-131,在经历过盐价哄抬,疯狂抢盐后,人们看到这则新闻总会感到心中有些不安。面对这场世界性的灾难,如何理智应对、有效防护,而不盲目跟风呢?小编带你一一解读。

福岛核辐射危害有多大?

核辐射即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导致基因突变、组织损伤等。目前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的放射性物质主要是铯和碘,专家认为很可能也有氮和氩的泄出。放射性碘主要损害甲状腺,引发甲状腺癌等疾病,放射性铯则主要导致造血系统和神经系统损伤。而放射性氮的半衰期很短(几秒内便会衰变),因此对人体的影响不大,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前阵子关于3号机组使用的MOX燃料中放射性钚具有剧毒的说法很是盛行,不过如今也被科学揭穿了真面目,而且目前也没有明确的迹象显示铀或钚泄漏。

尽管核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巨大,但其造成的损害却取决于暴露于辐射中的时间及辐射强度。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世界人均天然辐射本底剂量是2.4mSv/年,当全身照射剂量大于1Sv时,才会出现急性放射病等健康效应,而一次性遭受4Sv放射剂量则可能致死。尽管福岛核事故中已有放射性物质释放,但并未达到如此高的辐射水平,且辐射峰值也不会持久。其中人们关心的核辐射的扩散范围,主要取决于风速、风向及其他气候条件,且随着与辐射中心的距离的增加,辐射强度也会逐渐衰减。据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3月30日18:00继续发布的全国省会城市和部分地级市辐射环境自动监测站实时连续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值。监测结果汇总图中绿色曲线代表监测值,蓝色柱体代表天然本底水平,绿色曲线均在蓝色柱体范围内。监测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环境辐射水平仍在本底范围内,日本核电事故未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产生影响。

核辐射对人的伤害|39解读核辐射飘向中国后的谣言

http://m.thinksoul25.com/news/25346.html

推荐访问:核辐射是什么东西 日本核辐射地区
最新文章

上一篇:孕妇可以吃豆芽菜吗_吃豆芽菜 可帮你治疗4种常见病

下一篇:我爱美丽的春天400字|春天爱美丽别忘排毒和防晒

Copyright © 2017 心灵女性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访问 触屏版 电脑版